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诗词歌赋到传统技艺,从哲学思想到民俗礼仪,众多精神瑰宝既是民族血脉的延续,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然而,在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正面临受众断层、形式固化等现实困境,如何让古老的智慧与现代语境产生共鸣,如何打破时空限制,让文化精髓触达更广泛的群体,答案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和成熟运行,其已不再是简单的传播工具,而是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对话的“转化器”,让传统文化从静态陈列转向动态活化。基于此,深入探究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载体作用,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激活文化基因的必然选择。
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与传承中的载体作用
变革传播方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领域,新媒体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单向传播方式,实现了双向互动传播。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发表观点、分享内容的空间,受众在接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看法和感受,与内容发布者和其他受众展开实时互动。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将双向互动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在短视频平台上,用户除了对相关内容进行转评赞之外,还可以进行二次创作,进一步扩大其传播范围和传承力量。在直播平台上,文化传承者可以通过弹幕功能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直播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创新传播内容。新媒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内容创新方面,也展现出巨大的活力和创造力。短视频平台以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内容呈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途径。创作者通过创意剪辑和特效加持,将书法、绘画、剪纸等传统艺术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例如,以书法创作过程搭配动感音乐,让观众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将剪纸作品与动画技术结合,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剪纸艺术更有吸引力。直播平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提供了技艺制作和展示新舞台。在直播过程中,传承人可以详细讲解技艺的要点,还可以邀请现场观众参与制作,既能调动现场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还能为线上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效果。
增强受众黏性。新媒体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众的黏性,进而提升传播与传承质量。首先,新媒体平台借助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实时监测和追踪平台用户的浏览历史、停留时长、点赞和分享轨迹等行为,精准掌握其兴趣偏好,针对性推送适配度更高的作品和内容,进而增强平台用户的黏性。其次,新媒体平台打造互动社区,引导受众与其他用户交流讨论,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文化交流和传承氛围。再次,新媒体平台可以积极促成跨界合作,为受众带来更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作品,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例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娱乐等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推出更具创新性的电影、游戏、音乐等作品,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参与,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作品的受众黏性。
发挥新媒体传播与传承载体作用之策略
加强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对于新媒体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出台更加具体和完善的政策,为新媒体载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行动指南和制度保障。具体而言,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相关项目和课题的开发和运营,奖励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新媒体作品创作者,推动新媒体载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制定严格的作品准入和审核标准,加强对新媒体平台及创作者的管理,以确保平台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效果评价体系,定期对各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与传承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政策细则和支持力度,引导新媒体平台朝着更加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方向发展。
培养专业人才。新媒体时代,培养专业人才是充分发挥新媒体载体作用的关键一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素养相关的课程,内容既要涵盖传统文化理论知识,也要涉及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制作、直播技巧等实用技能,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新媒体素养,成为兼具新媒体应用能力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地方政府应与文化机构联合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新媒体技能培训活动,为在职人员提供继续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机会。可以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开设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课程。例如,针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可帮助其掌握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展示和推广传统技艺;针对文化工作者,可侧重提升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策划和运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能力。
提升内容质量。提升内容质量是吸引受众、增强传播与传承效果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平台应成立专业的审核团队,对上传相关作品和内容进行严格审核,严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错误解读,以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创作者应当在进行内容创作时秉持严谨的态度,深入研究和了解相关背景和细节,以确保所发布作品涉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真实准确。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新媒体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展示和介绍上,更应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其文化价值,让受众能够深刻理解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有效拓宽作品内容覆盖面,在关注广为人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基础上,挖掘相对小众但同样具有传承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便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平台走入大众视野,得到更好传承和弘扬。
推进国际传播。借助新媒体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充分发挥新媒体载体作用的又一关键选择。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根据当地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偏好,对传播形式和内容进行适当的本土化改造,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效果。例如,在不改变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改编成符合当地语言风格和叙事习惯的作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当地现代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创作出更具国际化特色的文化传播与传承作品等等。此外,可以通过与国际知名的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其强大的用户基础和多元的传播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作品推送至更广泛的国际受众群体,进而有效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市场上的关注度,为新媒体载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拓展广阔路径。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党建和思政创新项目“新时代研究生理论宣讲育人机制研究”